观书有感软笔书法作品欣赏(合集3篇)

时间:2023-12-20 15:56:57 作者:admin

观书有感软笔书法作品欣赏 第1篇

冯良辉,斋号,沐心草堂,满族,男,出生1978年2月12曰,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人。

自幼就酷爱书法,从唐楷入手,常年临池缀,广临碑帖,精研笔法,打下很扎实的基础,在部队其间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,这几年来有幸拜邹德忠,蒋之为师,学习隶书,张迁碑,乙瑛碑,鲜于璜碑,曹全碑,苦心钻研,笔墨不停,书法得到了很大提高,后又受刘炳森老师的书法影响,创作出古朴厚重,端庄大气的书隶书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,又有幸结识到著名花鸟画老师,孙鲁一老师学习国画,绘画也有了很好进步。

观书有感软笔书法作品欣赏 第2篇

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。
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”,朱熹在山村里读书,兴味正浓。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,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。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,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,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。但到了朱熹的笔下,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。在朱熹眼中,“方塘”最大的特点是清澈,他用了一个比喻,那就是“鉴”,也就是镜子。在文学的角度上,这个譬喻并不出奇,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,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。在儒家看来,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,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,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,也就是孔子说的“知者不惑”。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,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,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。“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,物来不乱,物去不留”,便是这层含义。

看着眼前的池塘,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,便犹如明镜一般。镜子虽小,却能照进整个天地。因此,这区区半亩的方塘,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——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。尽管它小,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、云影悠悠。在这里,美不在于事物本身,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。写这首诗时,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,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,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。尽管如此,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,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,惦念着天下苍生。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,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,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。

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,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、四两句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“问渠”的“渠”,不是“一渠水”的“渠”,它相当于“它”的意思,这里是指方塘。“问渠”就是“问它”。在这个地方“它”指代的是“方塘”。诗人并没有说“方塘”有多深,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“清”字,“清”就已经包含了“深”。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,即使很“清”也反映不出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情态。诗人抓住了塘水“深”而且“清”,就能反映“天光云影”的特点。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,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。“问”那个“方塘”“那得清如许?”问它为什么这么“清”,能够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来。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“方塘”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。

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,从远处看,终于,他看到了“方塘”的“源头”,找到了答案。就因为“方塘”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“源头”,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“活水”。这个“方塘”由于有“源头活水”的不断输入,所以它永不枯竭,永不陈腐,永不污浊,永远“深”而且“清”。“清”得不仅能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,而且能反映出“天光”和“云影”“共徘徊”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。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。

何昌贵隶书作品《观书有感》

观书有感软笔书法作品欣赏 第3篇

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和所表达的思想意趣,是衡量其价值的主要因素,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打动心灵的,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笔墨表现世间的真善美,弘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,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,在社会发展的今天,人们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有思想底蕴有传承的艺术作品。

冯良辉老师运用流畅的笔墨,巧妙的构思全心身的倾情创作,展现出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书画艺术的独特理解;表达出其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。